換個養殖模式,它會成為下一個爆品嗎?終端消費市場已逐漸打開! |
2021-09-22 09: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牧海唯真
我要評論 |
| 在國際上,羅非魚和巴沙魚的養殖已經成為主流,這兩種魚以極低的價格搶占了龐大的消費市場,把淡水魚的“性價比”做到了極致。
巧的是,這兩種“當紅水產”還有不少的相似之處:其一,亞洲國家是主要的生力軍,飼養模式以高密度土塘養殖為主,土腥味往往都比較重;其二,這兩種水產品主要走外銷渠道,消費重心都在海外,尤其是歐美市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養殖羅非魚,總產量達650多萬噸,其中中國的養殖產量遙遙領先,高達160多萬噸,坐實了“羅非魚一哥”的地位(國內還有人將羅非魚稱為中國的第5條家魚,從產量上看確實“實至名歸”)。
▲世界各國(地區)的羅非魚養殖產量,中國遙遙領先
然而,中國羅非魚的“出!敝凡]有想象中的那樣順利,低廉的市場價格把利潤壓得很低,國內的出口商們成了第一批被“市場剝削”的對象。與此同時,羅非魚在國內的高端市場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很多消費者都不愿意為這條廉價的“土味魚”買單。
為此,如何提高羅非魚的品質與價值、擴大國內市場也就成了廣大羅非魚養殖戶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羅非魚的轉型之作:脆肉羅非
說起脆肉鯇,大家肯定都有所耳聞,但說起脆肉羅非,可能聽說過的人并不多。事實上,脆肉羅非的靈感就來自于脆肉鯇,只不過最近幾年才開始在國內市場上拋頭露面,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水產品。
起初,脆肉羅非的飼養方式和脆肉鯇如出一轍,也是在養殖中后期投喂發酵的蠶豆。然而,羅非魚的消化系統脆弱,腸壁薄,在投喂蠶豆30天左右時就會出現大量死亡。在珠海、中山等地,也有不少人曾嘗試過脆化羅非魚,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在2018~2019年間,有些養殖戶逐漸掌握了經驗,不斷修改飼料配方,最終將馴化羅非魚的損耗率降低到了5%以內,之后規;酿B殖也開始提上了日程。
改良后的脆肉羅非魚肉質緊實、富含膠原蛋白,非常適合用來做酸菜魚、水煮魚等主流的招牌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黑魚、鮰魚等傳統品種。更重要的是,羅非魚的塘口收購價也從之前的4元/斤急劇飆升到了12元/斤,深受養殖戶們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脆肉羅非面向的市場并不是海外,而是國內。在國內市場,中山市的脆肉鯇已經非常出名,擁有一批忠實而穩固的消費群體,脆肉羅非恰好可以借脆肉鯇的消費市場進行自我營銷。
目前,廣東、海南等地的脆肉羅非主要有兩個消費渠道,第一是供應給國內的高檔酒店和餐廳,這類羅非魚規格一般為1.5-2公斤;另外一個渠道則是加工成魚片,供應給各大超市連鎖店,規格一般為1-1.25公斤。
脆肉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但這陣“東風”并沒有吹到國外市場,因此歐美各國并不具備消費脆肉羅非的市場環境。橫向比較而言,國內的消費者對脆肉羅非的接受度更高,這也為羅非魚的“出口轉內銷”提供了契機。
羅非魚的“出口轉內銷”
羅非魚是中國水產品貿易中的一張“王牌”,即便當初被美國強行征收25%的關稅后,中國的羅非魚依然具有市場競爭力。但面對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全球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羅非魚出口商們的日子并不好過。
為了應對水產品貿易的出口阻力,國產羅非魚主要有兩種備選方案,第一是開拓其他海外市場,比如非洲和歐洲市場,第二則是通過精加工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而來緩解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
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羅非魚的對外出口量在40萬噸左右,總產值超15億美元。相較于國內160萬噸的養殖基數,出口的這部分羅非魚往往會面臨更加嚴酷的市場環境,比如美國本土鯰魚的全力抵制以及越南巴沙魚的激烈競爭。
在未來,中國羅非魚依然會持續出口,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脆肉羅非的案例似乎也在暗示:國內市場或許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做一款“中國專屬”的羅非魚?脆肉羅非給出了答案,而且是一個相當具有啟發性的答案。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中國的羅非魚是否會在保證出口業務的前提下,產業重心向國內市場傾斜呢?
這并非沒有可能。但羅非魚要想成功轉型,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土腥味(市場調查顯示,國人不喜歡吃羅非魚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土腥味太重),提升產品品質和安全質量,走一條綠色環保的高端路線。甚至還可以效仿千島湖,在大水面中放養羅非魚,走“有機魚”路線。
一些業內專家也指出,國內的羅非魚市場潛力巨大,加工企業抓住機遇開發出消費者喜愛的新型產品將是一個潛在的商機,比如即食羅非魚、低鹽羅非魚等等。
土腥味,羅非魚的“不治之癥”?
吃過羅非魚的人都知道,這種魚具有明顯的土腥味,這也是影響羅非魚市場定位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腥味是很多淡水魚的“通病”,腥味的來源與多種揮發性物質有關。研究顯示,魚類產生腥味的原因有很多:魚類的脂肪在分解時會直接產生短肽的醛、酮等腥味物質;魚皮和內臟中的腥味則與酶類和微生物有關,堿性氨基酸被酶和微生物分解,產生短鏈的腥氣成分。
國內的羅非魚要想脫“俗”,首先要擺脫的就是土腥味。國內去除魚肉土腥味的手段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養殖過程中改善水質、降低養殖密度、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香味物質等等,另外一種則是在產品加工時利用科技手段去腥。
其中,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在養殖階段進行干預,效果顯著而且成本較低。這種嘗試在國內外均有,而且屢見不鮮。
在日本,有些水產企業發現柑橘皮中的檸烯成分能夠延長水產品的保質期,將其作為飼料添加劑喂魚時,魚肉中有一種濃郁的橘香,風味十足,頗受市場歡迎。目前日本已成將水果味的水產品做成了一個系列,比如蜜柑鯛魚、蜜柑鰤魚以及蜜柑鮭魚等等,價格比普通魚類高出3倍。
在中國臺灣,也有養殖戶開始嘗試在魚飼料中添加有機檸檬來喂養鱸魚,養出的鱸魚肉質鮮嫩、清爽多汁,完全沒有土腥味。這種通過在飼料中“做文章”的方式同樣也可以用在羅非魚身上,既提升了肉質風味,又實現了產品差異化,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總之,只要找對方法,羅非魚在國內也同樣大有可為。羅非魚的“出口轉內銷”,缺少的不是底氣與自信,而是一個符合國內消費形勢的“打開方式”。
來源:牧海唯真 |
|
|
|
資訊分類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