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揚子鱷野外產卵279枚 創保護區成立39年來歷史新高 |
2021-07-23 10: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綜合
我要評論 |
| 7月19日,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德市朱村片區放歸點科研人員進行例行巡護時,在溝連凼水庫西北側濕地發現揚子鱷產卵一窩,共18枚。據了解,這是廣德市境內20年來首次發現揚子鱷野外產卵。至此,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已發現野外放歸揚子鱷產卵12窩,共計279枚,創下保護區成立39年來“野放”揚子鱷產卵數量的歷史新高。
科研人員例行巡護
揚子鱷至今已有2億年歷史,與大熊貓一樣享有動物界“活化石”之稱。揚子鱷亦稱“鼉”,是一種極其珍貴而古老的爬行動物,因生活在長江流域而得名。在全球23種鱷類中,我國揚子鱷屬獨有物種,也是最瀕危的鱷種之一。揚子鱷原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因自然環境變遷和人類活動干擾,其分布范圍漸縮,種群數量銳減。加上野外棲息地遭到人為破壞、環境污染以及自然死亡和人為捕殺等原因,導致揚子鱷野生種群走向衰落。2005年中外專家對野生揚子鱷進行聯合“拉網式”野外種源清查顯示,當時野生揚子鱷種群數量約在120條,呈現極其嚴峻的瀕危態勢。這些僅存的野生揚子鱷,零散分布于皖、浙兩省交界的狹小地帶,瀕臨滅絕邊緣。 1973年,國際保護野生動物大會將揚子鱷列為臨危種和禁運種。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政府為拯救揚子鱷,從野外收留212條揚子鱷,作為最初種源,開啟揚子鱷人工繁育研究的艱辛之路。1982年,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建立安徽揚子鱷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保護區由省級晉升國家級。1982年,野生揚子鱷卵人工孵化獲得成功。1988年,人工繁育揚子鱷總數超過2000條,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繁殖保種任務;且人工繁育的子代鱷開始產卵,并孵出子二代鱷,在人工飼養繁殖條件下實現了“鱷—卵—鱷”的生命循環,標志著揚子鱷的人工繁育取得階段性成果。
揚子鱷野外產卵窩
渡過“極度瀕危”的揚子鱷,如今已是“子孫滿堂”,昔日“名門”悄然變身“旺族”。然而,野生揚子鱷種群增速卻緩慢爬行。2001年,《中國揚子鱷保護行動計劃》出爐,揚子鱷被列為“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15個重點優先拯救物種之一。2002年,“揚子鱷野外放歸自然工程”被列入“中國15個野生動植物種重點拯救項目”之一,以人工繁育揚子鱷放歸野外的形式,恢復和擴大野生揚子鱷種群。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揚子鱷呈現出“添丁興旺”的態勢。目前,保護區人工種群存欄數已突破1.5萬條,具備了年產幼鱷2000條以上的繁殖能力,子二代、子三代揚子鱷數量持續增加。人工繁育揚子鱷的成功,為實施揚子鱷野外放歸工程夯實了種源基礎。雖然保護區已建立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但目前野生揚子鱷種群數量僅有200條左右,依然處于極度瀕危狀態,亟需加快野生揚子鱷種群復壯進程。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擇史上揚子鱷的分布地重建放歸點,在郎溪縣高井廟林區建起國內首個野生揚子鱷核心放歸點。歷經多年恢復重建,保護區已在宣城市、蕪湖市境內7個片區恢復重建30處揚子鱷放歸點。自2003年起,保護區啟動人工繁育揚子鱷野外放歸工作。保護區從萬余人工繁育鱷中遴選成年鱷作為放歸自然“候選鱷”,然后從“候選鱷”中精選“放歸鱷”,按“一雄兩雌”比例搭配。放歸前,每條鱷均注入電子芯片,建立基因檔案,便于后續科研跟蹤監測。當年,該保護區在宣城市宣州區紅星放歸點和郎溪縣高井廟放歸點放歸14批計108條揚子鱷。監測顯示,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此前14次重回大自然的揚子鱷,均已適應當地生存環境,陸續開始產卵,累計產卵14窩238枚,自然孵化出幼鱷112條,標志著我國揚子鱷野外放歸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守護在卵窩旁的揚子鱷
2019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野放”力度,啟動規模前所未有的人工繁育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當年,保護區野外放歸揚子鱷總數達120條。2021年5月,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工繁育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53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陸續入住野外“新家”。從2003年~2021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實施17次人工繁育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累計放歸揚子鱷1038條。截至2020年底,已累計發現野外放歸揚子鱷產卵20窩,共計366枚,自然孵化幼鱷215條。
來源: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
|
|
|
資訊分類 |
|
|
|
|
|
|